「毅」之言|毅达资本应文禄:走向无尽的前沿,我们到底缺什么?

发布时间: 2023-07-06 13:56:49

时代已经发生了变化,旧的增长逻辑已经失效,创投行业如何填写时代答卷?走向无尽的科技前沿,我们还有哪些欠缺?
在日前举办的的第十一届中国创业投资论坛上,毅达资本董事长应文禄在主题演讲中指出,未来国家竞争的核心一定是科技之争,今天的中国投资科技也不再是一道选答题,而是一道必答题。
以下作为分享:
 
大家下午好。我是毅达资本应文禄,非常荣幸参加今天的活动。从去年12月5日疫情管控正式放开,不知不觉中半年已经过去了。
 
最近各种线下活动明显多了起来,见到了来自不同行业的新老朋友,和他们的交流特别有意思,有两个话题是怎么都绕不过去的,一个是讨论宏观环境,一个是讨论以ChatGPT、Vision pro为代表的高科技。谈到宏观环境的时候,大家都显得特别焦虑,谈到高科技的时候,大家都显得非常兴奋。
 
这两个话题、两种情绪的差别,引发了我很多的思考,借今天的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说说我们在投资一线的体感经济和我们对科技投资的看法。
 
唯一不变的是变化,适应变化可持续
 
无论是创业还是投资,我们都没有办法脱离宏观环境做决策。我们既要低头走路,更要抬头看天,要知道现在的形势怎么样?未来的趋势是什么?只有不停地提升认知水平,才能确保我们始终走在正确的方向上。
从数据上来看,2023年一季度中国GDP实际同比增长了4.5%,跑赢了市场预期。疫情放开后的节假日,消费行业的反弹特别明显,五一期间交通、餐饮、住宿创造了多个令人惊叹的记录。但显然,制造业的恢复没有大家预想中那么快。
数据会滞后,我在公司内部强调,做投资一定要去感受在一线的体感温度。
上半年确实感受到了一些焦虑,我感受到了传统企业的焦虑,卷得很厉害,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
我感受到了投资人的焦虑,钱不知道投到哪里去。
我感受到了同行的焦虑,好项目稀缺,估值飞上天,早期项目又看不清、不敢投。
我还感受到了地方政府的焦虑,花大力气进行招商引资,最后感叹“任重而道远”。可以说,各个层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
这些焦虑的源头,总结下来,其实要么是对旧模式的依恋,要么是对新变化的迷茫。时代已经发生了变化,旧的增长逻辑已经失效,而我们得要问问自己,是否能真的看得懂剧本的走向?
第一大变化,是经济发展的引擎的变化,表现为旧三角循环的失效和新三角循环的启动。
从经济增长模式来看,当前中国正由“金融-房地产-政府平台”的旧三角循环,转向“金融-科技创新-新兴产业”的新三角循环。
旧三角模式中,房地产、政府平台可以消纳大量的资金;新三角模式中,由于新兴产业尚处于培育过程,科技创新又是一个线性成长的长期过程,目前对货币的消纳能力尚有限。所以我们看到,在旧三角模式向新三角模式转换的过程中,大量的资金被沉淀。一边是房地产投资功能持续衰减,政府平台受到严格管控;一边是银行存款大量增加,今年一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了15.39万亿元。
反映出来的结果,是货币供应量持续增加,需求量却并不踊跃,我们判断未来利率依然会下行。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希望看到经济发展引擎最好的转换方式是:旧三角能够稳住,新三角加速成长,消纳更多被沉淀的资金,最终达到需求端和货币端的平衡。趋势很明显,但这可能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第二大变化,全球产业链从水平分工到垂直重构,机会和挑战都很大。
由于大国博弈、地缘政治、疫情等因素的原因,2018年之后,原有全球化产业协作的模式正在被逐步瓦解。表现为原有水平产业分工逐渐向区域或者盟友的垂直化分布转变,产业链条缩短、合作半径收窄……其实不光是在中国,不同国家都在调整或者替补现有产业链条,从某种程度上说,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在“补链强链”。
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我们面临两个重大的挑战。第一是面向全球供应的产能如何消化?解决方案就是激活内需、产业升级,以及通过“中国+1”走出国门。
第二是如何保证中国产业短期内不要在“卡脖子”技术上窒息,长期内不要在前沿科技领域被锁死。解药就是持续的、坚定不移的科技研发和创新。
未来,中国必须要打造贯穿从研发、材料到终端应用的纵深产业链,这也给具备专精特新能力的企业,带来了融入高端产业链的机会。所以各家机构都把进口替代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投资布局方向,这确实是一个历史的机遇期。
 
走向无尽的前沿,我们到底缺什么?
 
我想,可能是缺一个更加强大的创业投资和证券市场。
1945年,被誉为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总工程师——范内瓦·布什组织撰写了一份报告,叫作《科学:无尽的前沿》,并提交给了时任的美国总统和国会。这份报告影响很大,可以说是奠定了美国科学政策的基础架构,美国开始举国之力进行科技创新。时间来到2021年,这本书出版76年后,美国参众两院通过了《无尽的前沿法案》,提出政府的公共资金要支持关键技术领域的研发,这一法案的目的就是希望能通过一系列举措确保美国科技在全球的领导地位。
除了国家政策层面的重视,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的有机配合、联动发展也为美国高科技产业增添了强劲的动力。撒切尔夫人说过一句话,她说,欧洲高科技产业落后于美国,并不是因为欧洲技术水平的落后,而是因为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的落后。其实,中国以前也是这样的状态。中国VC行业真正发展起来是2000年以后,比美国整整晚了近半个世纪,对标纳斯达克的科创板,2019年才设立,比美国纳斯达克晚了48年。目前,这些差距依然存在。
从投资行业看,2022年6月底,美国私募基金规模约为20万亿美元,其中黑石、KKR、凯雷三家机构的资产管理规模逼近1.9万亿美元;同一时期,中国私募基金管理规模为19.97万亿人民币,和美国相差近7倍,管理机构2.4万家,每家机构平均管理规模不到10亿元,市场非常分散,还没有出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投资机构;单看国内头部创投机构的管理规模,超过1,000亿元的屈指可数,内外资加起来可能不超过两只手。
从资本市场数据,我们发现,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道指和最低点相比大约增长了5倍,上证综指在2015年触及阶段性高点后,长期徘徊在3,000点左右。
从中美两大市场前十大市值股票看,A股科技含量大约是10%;美股前十大市值公司的科技含量长期保持在70%以上。
目前存在这样的差异也很合理,两个市场的成熟度不同、投资者偏好不同,但我认为A股应该向这个方向去努力。
二十大报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证监会等等都反复提到要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意识和政策都有,但从企业资金来源结构看,改善的空间还很大。发展创投行业,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为创新企业发展“开源”,最终打造“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尤为重要。
资本市场是实体经济的晴雨表,也是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过去很多年来,中国资本市场晴雨表的功能并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和体现。资本市场需要监管,更需要发展。未来,如何进一步发挥好资本市场晴雨表功能,让所有投资人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将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科技创新必选题,创投行业怎么答?
 
未来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一定是科技之争,因此,今天的中国,投资科技也不再是一道选答题,而是一道必答题。
科技赛道很广,当下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之间的生态是完全不一样的。我认为,未来十年,有几个大的趋势是非常确定的:
一是,碳中和背景下,低碳经济催生的能源革命。安全稳定、降本增效一直是人类利用能源的永恒主题。以光伏新能源为例,过去的20年中,技术迭代带来光伏行业大幅度的降本增效,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硅料环节冷氢化技术的发明、硅片环节单晶技术的持续降本。未来,技术创新将成为双碳产业的核心驱动力。
二是,数智化时代浪潮中,AI技术为引领推动的产业升级。2022年底,ChatGPT发布,黄仁勋说这是生成式AI的“Iphone时刻”。生成式AI的重大突破,客观上加速了AI技术大规模应用的进程,从搜索引擎到工业制造都在迎来划时代的机遇。
三是,追求健康永不停步,以创新药为代表的大健康产业似乎是永远的朝阳。立足中国本身来看,中国目前的医疗能力是远远不足的,即使是在代表我们国家最高医疗水平的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与发达国家相比也仍存在不小的差距。与此同时,中国的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城市以及广大基层地区之间的差距非常大,医疗产业在中国有很大的纵深,这也是我们的机会。
四是,科技自立自强背景下,以半导体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的崛起突围。最近有很多喜事,国产大飞机投入商业应用、神州十六号发射成功、国产大游轮正式出坞……但另一方面,我们在很多高科技领域依然被卡着脖子,我们的很多产业目前正在经历窒息期,在半导体行业尤为明显,因此通过科技研发,一步一个脚印去实现突围,已经成为迫切要求。
五是,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带来的进口替代。
当然,新材料、文化、服务业赛道也将迎来新的投资机会。
 
创新企业、创投行业,如何形成竞争力?
 
今天在座有很多优秀的企业家,我也想谈谈我们的投资心得。疫情三年,我们总结了企业穿越周期的三大利器。一是技术门槛高,二是企业家精神,三是重视现金流管理。
今天重点说技术门槛。今年全面注册制正式落地,一方面极大地畅通了企业上市路径,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关注到企业的撤会率在悄然增高,科创板今年4月份0上会、5撤回大家可能也关注到了。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全面注册制的定位非常清晰,就是要引导全社会资本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投资科技创新、解决卡脖子问题。创业板“三创四新”属性、主板“红绿灯”、科创板硬科技属性,正在让大量没有特点、缺乏技术含量的企业上市变得遥不可及。对于企业来说,进入科技创新的时代和产业升级的时代,真的要加大技术的投入、研发的投入。没有科技壁垒,就会丧失两个市场,一个是产品市场,一个是资本市场。
从创投行业来看,行业出清的速度正在加剧。今天,靠资源优势“吃浮食”的时代已经过去,大家很难再摘取到低垂的果实。不同于互联网时代的投资,机构可能不太需要很深的行研功夫、产业链资源,通过资本砸钱三五年可能就能成就一个大平台。而高科技产业有着明显不一样的内生增长模式,有着很强的产业链属性,很难通过资本叠加快速地催熟一个企业,并做到赢家通吃。
科技投资已经进入深水区,过去投平台可能是“胆大”就行,而科技投资则非常考验机构的专业能力,比拼的是机构对产业的理解和在行业研究方面的深度,更需要“艺高”,很多机构由此开始变得不适应。因此,我们必须建立长期的科技投研体系:
视野要清晰。通过持续的行业跟踪和研究,盯住全球最新的科技创新和技术发展,盯住卡脖子清单,盯住科技成果向产业转化的机遇。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建立了高投毅达研究院。
脚步要扎实。深深扎根产业聚集区,用双脚丈量土地,盯住各类的科技园区、产业园区、孵化园区,发现真正具备科技创新能力和拥有强大研发布局的企业。
生态圈要繁荣。这个生态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朋友圈,而是以产业链为核心的生态圈,包括科学家朋友圈、企业家朋友圈和区域朋友圈。
 
在来深圳的路上,我查了一下资料,发现今年是《人民日报》创刊75周年,也是《证券时报》创刊30周年。《人民日报》见证了建国后社会变迁的全过程,《证券时报》见证了中国资本市场的成长壮大的全过程。
今天我们所经历的,就是明天的历史,祝愿大家把握当下科技投资的历史机遇,应时代之需,成就更好的自己。谢谢大家。

上一篇:

下一篇:

发布时间: 2023-07-06 13:56:49

时代已经发生了变化,旧的增长逻辑已经失效,创投行业如何填写时代答卷?走向无尽的科技前沿,我们还有哪些欠缺?
在日前举办的的第十一届中国创业投资论坛上,毅达资本董事长应文禄在主题演讲中指出,未来国家竞争的核心一定是科技之争,今天的中国投资科技也不再是一道选答题,而是一道必答题。
以下作为分享:
 
大家下午好。我是毅达资本应文禄,非常荣幸参加今天的活动。从去年12月5日疫情管控正式放开,不知不觉中半年已经过去了。
 
最近各种线下活动明显多了起来,见到了来自不同行业的新老朋友,和他们的交流特别有意思,有两个话题是怎么都绕不过去的,一个是讨论宏观环境,一个是讨论以ChatGPT、Vision pro为代表的高科技。谈到宏观环境的时候,大家都显得特别焦虑,谈到高科技的时候,大家都显得非常兴奋。
 
这两个话题、两种情绪的差别,引发了我很多的思考,借今天的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说说我们在投资一线的体感经济和我们对科技投资的看法。
 
唯一不变的是变化,适应变化可持续
 
无论是创业还是投资,我们都没有办法脱离宏观环境做决策。我们既要低头走路,更要抬头看天,要知道现在的形势怎么样?未来的趋势是什么?只有不停地提升认知水平,才能确保我们始终走在正确的方向上。
从数据上来看,2023年一季度中国GDP实际同比增长了4.5%,跑赢了市场预期。疫情放开后的节假日,消费行业的反弹特别明显,五一期间交通、餐饮、住宿创造了多个令人惊叹的记录。但显然,制造业的恢复没有大家预想中那么快。
数据会滞后,我在公司内部强调,做投资一定要去感受在一线的体感温度。
上半年确实感受到了一些焦虑,我感受到了传统企业的焦虑,卷得很厉害,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
我感受到了投资人的焦虑,钱不知道投到哪里去。
我感受到了同行的焦虑,好项目稀缺,估值飞上天,早期项目又看不清、不敢投。
我还感受到了地方政府的焦虑,花大力气进行招商引资,最后感叹“任重而道远”。可以说,各个层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
这些焦虑的源头,总结下来,其实要么是对旧模式的依恋,要么是对新变化的迷茫。时代已经发生了变化,旧的增长逻辑已经失效,而我们得要问问自己,是否能真的看得懂剧本的走向?
第一大变化,是经济发展的引擎的变化,表现为旧三角循环的失效和新三角循环的启动。
从经济增长模式来看,当前中国正由“金融-房地产-政府平台”的旧三角循环,转向“金融-科技创新-新兴产业”的新三角循环。
旧三角模式中,房地产、政府平台可以消纳大量的资金;新三角模式中,由于新兴产业尚处于培育过程,科技创新又是一个线性成长的长期过程,目前对货币的消纳能力尚有限。所以我们看到,在旧三角模式向新三角模式转换的过程中,大量的资金被沉淀。一边是房地产投资功能持续衰减,政府平台受到严格管控;一边是银行存款大量增加,今年一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了15.39万亿元。
反映出来的结果,是货币供应量持续增加,需求量却并不踊跃,我们判断未来利率依然会下行。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希望看到经济发展引擎最好的转换方式是:旧三角能够稳住,新三角加速成长,消纳更多被沉淀的资金,最终达到需求端和货币端的平衡。趋势很明显,但这可能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第二大变化,全球产业链从水平分工到垂直重构,机会和挑战都很大。
由于大国博弈、地缘政治、疫情等因素的原因,2018年之后,原有全球化产业协作的模式正在被逐步瓦解。表现为原有水平产业分工逐渐向区域或者盟友的垂直化分布转变,产业链条缩短、合作半径收窄……其实不光是在中国,不同国家都在调整或者替补现有产业链条,从某种程度上说,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在“补链强链”。
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我们面临两个重大的挑战。第一是面向全球供应的产能如何消化?解决方案就是激活内需、产业升级,以及通过“中国+1”走出国门。
第二是如何保证中国产业短期内不要在“卡脖子”技术上窒息,长期内不要在前沿科技领域被锁死。解药就是持续的、坚定不移的科技研发和创新。
未来,中国必须要打造贯穿从研发、材料到终端应用的纵深产业链,这也给具备专精特新能力的企业,带来了融入高端产业链的机会。所以各家机构都把进口替代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投资布局方向,这确实是一个历史的机遇期。
 
走向无尽的前沿,我们到底缺什么?
 
我想,可能是缺一个更加强大的创业投资和证券市场。
1945年,被誉为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总工程师——范内瓦·布什组织撰写了一份报告,叫作《科学:无尽的前沿》,并提交给了时任的美国总统和国会。这份报告影响很大,可以说是奠定了美国科学政策的基础架构,美国开始举国之力进行科技创新。时间来到2021年,这本书出版76年后,美国参众两院通过了《无尽的前沿法案》,提出政府的公共资金要支持关键技术领域的研发,这一法案的目的就是希望能通过一系列举措确保美国科技在全球的领导地位。
除了国家政策层面的重视,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的有机配合、联动发展也为美国高科技产业增添了强劲的动力。撒切尔夫人说过一句话,她说,欧洲高科技产业落后于美国,并不是因为欧洲技术水平的落后,而是因为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的落后。其实,中国以前也是这样的状态。中国VC行业真正发展起来是2000年以后,比美国整整晚了近半个世纪,对标纳斯达克的科创板,2019年才设立,比美国纳斯达克晚了48年。目前,这些差距依然存在。
从投资行业看,2022年6月底,美国私募基金规模约为20万亿美元,其中黑石、KKR、凯雷三家机构的资产管理规模逼近1.9万亿美元;同一时期,中国私募基金管理规模为19.97万亿人民币,和美国相差近7倍,管理机构2.4万家,每家机构平均管理规模不到10亿元,市场非常分散,还没有出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投资机构;单看国内头部创投机构的管理规模,超过1,000亿元的屈指可数,内外资加起来可能不超过两只手。
从资本市场数据,我们发现,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道指和最低点相比大约增长了5倍,上证综指在2015年触及阶段性高点后,长期徘徊在3,000点左右。
从中美两大市场前十大市值股票看,A股科技含量大约是10%;美股前十大市值公司的科技含量长期保持在70%以上。
目前存在这样的差异也很合理,两个市场的成熟度不同、投资者偏好不同,但我认为A股应该向这个方向去努力。
二十大报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证监会等等都反复提到要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意识和政策都有,但从企业资金来源结构看,改善的空间还很大。发展创投行业,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为创新企业发展“开源”,最终打造“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尤为重要。
资本市场是实体经济的晴雨表,也是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过去很多年来,中国资本市场晴雨表的功能并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和体现。资本市场需要监管,更需要发展。未来,如何进一步发挥好资本市场晴雨表功能,让所有投资人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将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科技创新必选题,创投行业怎么答?
 
未来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一定是科技之争,因此,今天的中国,投资科技也不再是一道选答题,而是一道必答题。
科技赛道很广,当下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之间的生态是完全不一样的。我认为,未来十年,有几个大的趋势是非常确定的:
一是,碳中和背景下,低碳经济催生的能源革命。安全稳定、降本增效一直是人类利用能源的永恒主题。以光伏新能源为例,过去的20年中,技术迭代带来光伏行业大幅度的降本增效,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硅料环节冷氢化技术的发明、硅片环节单晶技术的持续降本。未来,技术创新将成为双碳产业的核心驱动力。
二是,数智化时代浪潮中,AI技术为引领推动的产业升级。2022年底,ChatGPT发布,黄仁勋说这是生成式AI的“Iphone时刻”。生成式AI的重大突破,客观上加速了AI技术大规模应用的进程,从搜索引擎到工业制造都在迎来划时代的机遇。
三是,追求健康永不停步,以创新药为代表的大健康产业似乎是永远的朝阳。立足中国本身来看,中国目前的医疗能力是远远不足的,即使是在代表我们国家最高医疗水平的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与发达国家相比也仍存在不小的差距。与此同时,中国的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城市以及广大基层地区之间的差距非常大,医疗产业在中国有很大的纵深,这也是我们的机会。
四是,科技自立自强背景下,以半导体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的崛起突围。最近有很多喜事,国产大飞机投入商业应用、神州十六号发射成功、国产大游轮正式出坞……但另一方面,我们在很多高科技领域依然被卡着脖子,我们的很多产业目前正在经历窒息期,在半导体行业尤为明显,因此通过科技研发,一步一个脚印去实现突围,已经成为迫切要求。
五是,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带来的进口替代。
当然,新材料、文化、服务业赛道也将迎来新的投资机会。
 
创新企业、创投行业,如何形成竞争力?
 
今天在座有很多优秀的企业家,我也想谈谈我们的投资心得。疫情三年,我们总结了企业穿越周期的三大利器。一是技术门槛高,二是企业家精神,三是重视现金流管理。
今天重点说技术门槛。今年全面注册制正式落地,一方面极大地畅通了企业上市路径,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关注到企业的撤会率在悄然增高,科创板今年4月份0上会、5撤回大家可能也关注到了。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全面注册制的定位非常清晰,就是要引导全社会资本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投资科技创新、解决卡脖子问题。创业板“三创四新”属性、主板“红绿灯”、科创板硬科技属性,正在让大量没有特点、缺乏技术含量的企业上市变得遥不可及。对于企业来说,进入科技创新的时代和产业升级的时代,真的要加大技术的投入、研发的投入。没有科技壁垒,就会丧失两个市场,一个是产品市场,一个是资本市场。
从创投行业来看,行业出清的速度正在加剧。今天,靠资源优势“吃浮食”的时代已经过去,大家很难再摘取到低垂的果实。不同于互联网时代的投资,机构可能不太需要很深的行研功夫、产业链资源,通过资本砸钱三五年可能就能成就一个大平台。而高科技产业有着明显不一样的内生增长模式,有着很强的产业链属性,很难通过资本叠加快速地催熟一个企业,并做到赢家通吃。
科技投资已经进入深水区,过去投平台可能是“胆大”就行,而科技投资则非常考验机构的专业能力,比拼的是机构对产业的理解和在行业研究方面的深度,更需要“艺高”,很多机构由此开始变得不适应。因此,我们必须建立长期的科技投研体系:
视野要清晰。通过持续的行业跟踪和研究,盯住全球最新的科技创新和技术发展,盯住卡脖子清单,盯住科技成果向产业转化的机遇。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建立了高投毅达研究院。
脚步要扎实。深深扎根产业聚集区,用双脚丈量土地,盯住各类的科技园区、产业园区、孵化园区,发现真正具备科技创新能力和拥有强大研发布局的企业。
生态圈要繁荣。这个生态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朋友圈,而是以产业链为核心的生态圈,包括科学家朋友圈、企业家朋友圈和区域朋友圈。
 
在来深圳的路上,我查了一下资料,发现今年是《人民日报》创刊75周年,也是《证券时报》创刊30周年。《人民日报》见证了建国后社会变迁的全过程,《证券时报》见证了中国资本市场的成长壮大的全过程。
今天我们所经历的,就是明天的历史,祝愿大家把握当下科技投资的历史机遇,应时代之需,成就更好的自己。谢谢大家。

上一篇:

下一篇:

诚聘英才
招聘信息
联系我们